至德元年(公元756年),唐玄宗在“安史之乱”的威胁下带领朝廷逃向蜀地,途中在马嵬驿行宫停留。谁也没料到,在这个途中,他们不仅面临叛乱的风暴,还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禁军哗变而陷入了更深的困境。
那天,杨国忠正被一群吐蕃使者困扰,他们索要食物。想想这些吐蕃使者真是倒霉,本来是带着使节任务来到大唐,却恰巧赶上了“安史之乱”,也因此未能顺利归国。唐玄宗匆忙逃亡,连粮食都准备不充分,皇族和高级官员自然不能受饿,但士兵们与外宾的困苦就不可避免了。
没办法,大家只能勒紧腰带,一点点缩紧……吐蕃使者们也被勒得有些不耐烦,甚至瘦了些,显得更为狼狈。杨国忠知道此时无粮可发,只能装作无辜一边搪塞,一边试图逃避这些愤怒的使者们。眼看吐蕃使者们眼中充满饥饿的怒火,二十多人围着杨国忠,一副“不给点吃的就把你当点心”的架势。
展开剩余81%正当双方拉扯之际,周围的禁军士兵们突然传来一声高呼:“杨国忠与吐蕃人勾结,谋反!”这一声指控让杨国忠瞬间愣住了,随即被一群士兵围了个水泄不通,那眼神冰冷而凌厉,比吐蕃使者还要可怕。
这时,杨国忠心里有了个不好的预感,刚刚还充满自信的他终于明白了——这些士兵们与吐蕃使者一样,肚子饿得快不行了,可无论如何也不敢冒犯宰相。可他仍旧顽固自信,指着那些士兵大声呵斥:“贼鸟们,你们也想学安禄山反叛吗?”他本以为这句指控能压住场面,但没想到,这句“反叛”二字却是致命的,足以让所有人瞬间失去理智,尤其是在这个时局下,“安禄山”三字更是直接触动了他们的神经。
杨国忠没想到,这一切早已是精心策划好的政变。他只是众多政治漩涡中的一枚棋子,根本无法抵挡命运的脚步。于是,禁军士兵们根本不再理会他,纷纷挥刀而上,将他砍成了肉酱。昔日权倾朝野的大宰相,就这样以如此悲哀的方式死去。人啊,春风得意时不要太得意,因盛气凌人而掉入万丈深渊的,往往正是那些过于自信的人。
吐蕃使者们吓得四散逃开,纷纷扭着腰逃入树林中,心跳加速。士兵们并未就此停手,接着掀起了更大的风暴——他们开始追击杨国忠的家人,连同他的妻子、儿子、姨子、外甥一并被捉拿,像是准备将所有的怒火都发泄在杨家的身上。
在这些疯狂的屠戮之中,御史大夫魏方进站出来,为杨家辩护,但他没意识到自己也是杨国忠党羽之一。魏方进高声质问士兵们:“你们怎么能杀了宰相?”话音未落,他自己也被斩于当场,连命也随之丧失。
正当这些士兵还在激烈地清算杨家之人时,又一个目标进入了他们的视线。这位身穿紫袍、显然地位非凡的人,不容错过。士兵们上前毫不犹豫地暴力对待了他,皮鞭抽打,刀剑交错,鲜血四溅。当一刀快要劈下时,大将军陈玄礼紧急出面,急喊:“住手!不能伤了韦相公!”原来,此人正是宰相韦见素,幸得陈玄礼及时救下,才避免了这场大祸。
韦见素虽然侥幸逃脱,但也为日后唐肃宗李亨的统治埋下了隐患。李亨在之后带着自己的阵营走向灵州,宣布自己为帝,甚至给唐玄宗发去书信,祝贺他“荣升太上皇”。唐玄宗已经被接连打击得几乎无力反抗,他只能将自己的禅位诏书交给了韦见素与房琯,让他们去效忠太子。李亨在灵州上位后,偏爱房琯,对韦见素却始终不怎么待见,认为他是“杨国忠的狗腿子”。
若问唐肃宗为何不直接在马嵬驿之变中杀掉韦见素?毕竟杨国忠、杨贵妃、杨家的亲信都已被彻底清算,韦见素又凭什么能全身而退呢?其实,韦见素能够避过这场灾难,并非纯粹依赖运气。要知道,韦见素的仕途一路走来,虽无特别显赫的成就,但也从未犯过大错,这也为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幸存提供了基础。
他出身京兆韦氏,家世显赫,但从未倚仗家族背景,一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科举进入仕途。韦见素为官几十年,虽然职位未曾特别高升,毕竟是个讲求实事求是、谨慎行事的人。岁月不居,韦见素到了63岁时终于获得了吏部侍郎之职,正当他准备安享晚年时,唐朝的政局却发生了剧变,一场大水灾让他在唐玄宗的突然提拔下意外成为了宰相。
此时的唐朝,权力高度集中,杨国忠是右相,左相则是他提拔的陈希烈。陈希烈不择手段,摇摆不定,最终在“安史之乱”中投向敌对阵营。唐玄宗在得知其人不堪后,最终将左相之位交给了韦见素。然而,韦见素并非出色的政治人物,而是凭借老成持重和不轻易犯错的品性逐渐在朝中站稳脚跟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远网配资-配资杠杆平台-配资炒股网官网-线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