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近江苏省滨海县滨海港镇板桥村六组,一户四处不靠的农家小院,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亮眼;房主人钱科卫在这个水渠旁边,田园高处竖起的国旗迎风飘扬,近看,院内摆放着坛坛罐罐的乡愁老物件,让人一看,一股乡土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,靠右边的主屋门楣上挂着“盐城市红色收藏委员会滨海分馆”牌匾,馆内展着滨海抗战事迹和红色文化。创建这座红色收藏馆的既是一名企业家,又是板桥村一位农民。
一番辛苦寻亲“踏破鞋”,赓续红色血脉不遗余力8月15日下午,虽已立秋时节,骄阳依然似火,热浪翻滚。但比这更滚烫的是这位农民“馆长”火辣辣的红色情、热烫烫的爱国心。
钱科卫,1979年1月2日出生,一米七五的身材,脸色白里透红、不大也不小的双眼透着智慧的光芒。1995年,他曾经在滨海王桥战斗的发生地八滩镇八滩中学读过书,1998年,他怀揣仅有的50元钱到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打工,后来又转辗到浙江省湖州市,湖州作为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路线,那里保存了15处建筑旧址,包括司令部、粟裕宿舍、苏浙公学、兵工厂等,全景展现“江南小延安”的历史风貌,是了解新四军抗战历史的重要窗口。他在那里不仅创业立足,打造了科卫佳居木地板品牌,成为小有名气的企业家。还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。缅怀革命英烈、传承红色基因在他心中扎下了根,情生所爱,他默默地立下誓言,要为红色文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。
展开剩余84%一年年过去,牵挂依然,一次次触动,记忆依旧。烈士尘封已久的往事,烈士亲人盼望烈士魂归故里的期待,在钱科卫心里变得格外清晰:那些先烈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,不惜抛头颅、洒热血,好多先烈后人是谁?如今在哪里?后人知道先烈但不知道忠骨埋葬在哪儿?纪念缅怀的场所都没有,钱科卫纠结在心里。
为烈士寻找后代,为烈士亲人寻找烈士,赓续红色血脉。这是钱科卫用奉献践行红色担当的第一步棋。2015年,钱科卫放弃了在浙江省湖州市的事业,毅然选择把产业带回家乡滨海发展,开始寻访革命前辈的红色故事和遗物。多年来,他顶着炎炎夏日和凛冽寒风,在苏北大地上奔波,只要有一条线索,他就刨根问底,记录革命故事。
他把自己的商务车进行保养,邀请3名热心红色文化的当地相关部门的工作者参与他的寻访之旅,先后到南京市高淳县、句容市茅山镇、涟水县、徐州市贾汪区、淮安市、响水县等地,行程25万公里,用了二年多的时间,一路上加油、吃饭、住宿等费用开支,全是他掏腰包,用了12万多元。
1929年就走上革命道路,参加过长津湖战斗、渡江战役的英雄王玉山的纪念章及当年的抗战证书,经过反复寻访,使这些珍贵文物完璧归赵,他还为王玉山英雄找寻到了失联多年的亲人;在骑兵连当兵的烈士鲍德余,当年跟彭雪枫将军在一起战斗牺牲,他先后3次到宜兴市找到鲍德余的侄儿,收集了大量鲍德余烈士的革命事迹;当年在四明区德胜乡参军的彭正烈士,前些年,盐城五条岭烈士陵园要举行烈士安葬仪式,对彭正烈士的亲人一点线索都没有,钱科卫有个抗战老兵的老表在五汛镇莫湾村,几年前,他听说村子里有个彭姓人家说自己叔父身献战场,不知忠骨埋在哪里,他联想到彭正烈士,经过上门核对确认莫湾村那个彭姓人家彭正烈士的后代,在他引荐下,彭正烈士的后代参加了烈士安葬仪式,了确了心愿。
钱科卫的寻亲之旅,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接力,它不仅为烈士寻找到亲人、告慰了先烈,也传承了民族精神、弘扬了英烈事迹。他不畏艰难,推动这场特殊的“追寻”有声有色,让无数烈士从“无名”走向“有名”,让烈士亲属得以慰藉,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。
一路奔波觅物“海捞针”,传承红色精神不辞劳苦在滨海港镇,钱科卫被人们视为红色“痴人”,为烈士寻找后代,为烈士亲人寻找烈士,他把红色担当的责任扛在肩上 把寻访装在心中。他知道,红色担当的面相对较广,红色文物收藏具有现场实物感、说服力,因此,红色收藏工作自然而然成为钱科卫红色担当的第二步棋。
钱科卫是听着红色革命故事长大的。他的曾祖父、祖父以及众多家族成员都曾为革命事业抛头颅、洒热血。有新四军百岁老人钱咸顺的事迹上了中央电视台;有参加长津湖战役的英雄王玉山;有参加彭雪枫将军领导的骑兵部队连长鲍德余烈士,有新四军阜东海队大队侦察连连长鲍德贵。这些为革命事业牺牲的亲人和英雄们的事迹,激励着钱科卫不断前进。
一直以来,他怀揣红色文物收藏的梦想,一路奔波像走“长征路”一样,寻觅红色文物。只要有一个物件,他就鉴别真伪,用心珍藏。为了收集抗战物品和历史资料,钱科卫绞尽脑汁,煞费苦心,四处奔波寻找。10多年来,他走遍附近八滩、陈涛、天场以及射阳县、阜宁县、涟水县、徐州市等有关抗战的地方。一天,钱科卫发现八路军战士从日本兵手中缴获的绣迹斑斑的刺刀,他想方设法花了100多元买回这件战利品,展存在收藏馆。
近年来,钱科卫搜集到八路军战地医院的制药工具、瓦盆、水瓢,以及各种类型的子弹壳等。在滨海县委党史办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下,盐城市红色收藏委员会滨海分馆举行开馆仪式,向社会无偿开放。多年来,钱科卫热情接待参观者2万多人次,特别是遇到抗战烈士的后代,都领到家里吃住。这些年,他用在红色文物收藏方面的资金达50万元。
钱科卫对红色文物情有独钟,他把搜集到的红色文物分证书、货币、生活用品等进行分门别类,他收集的5000多件藏品中,红色文物就有4500件,有八路军新四军使用过的兵器、物品等。泛黄的纸张,手书的记忆。字里行间,是烽烟战火中无畏的精神和不屈的气节。
钱科卫,为了收集红色革命文物,吃了很多苦,找线索到处奔波,跑遍了江苏省苏北地区,特别是盐阜革命老区,得到了各个地方热心人士的帮助和指引,挖掘了很多有历史意义的故事,发现了很多珍贵的线索,为滨海人民所进行的波澜壮阔的抗日史增添了可贵的实物。
铭记历史,砥砺前行。钱科卫的几间小小的红色收藏馆里装载的,是沉甸甸的历史和厚重的精神力量。
一门心思宣教“冒热气”,激活红色基因不辱使命“红色精神传承要代代相传,握紧‘接力棒’, 做好‘接棒人’!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,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,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。用红色文化凝魂聚气,用红色英模激励斗志,用红色事迹启迪人生。为红色精神的历史根基与时代价值贡献一份传承之力,我感到十分荣幸。”钱科卫说。
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和情怀,钱科卫的红色“担当责”始终显示满格。开展红色教育宣传,这是钱科卫红色担当的第三步棋,把红色资源利用好,把红色基因传承好,把红色传统发扬好。就这样,钱科卫把开展红色宣传教育当成使命永担在肩。
钱科卫的红色情结,从第一步棋就不那么一帆风顺得以实施,他的红色担当所有的付出,有父亲的抱怨:房子不买,搞什么红色收藏;同学的冷眼:往上贴钱,脑神经发作;妻儿的反对:做可以,但不能太投入。面对各方面的压力,钱科卫调整心态,沉着应对,父亲有抱怨,他安慰父亲说:“老爸,房子不急,过几年再买,先把钱氏革命事迹展举办好,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家族的历史和红色文化。”在他的内心深处,他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:挖掘红色资源、传承红色基因,他深知作为农民应该脚踏实地地朝着更
高的境界迈进,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!
2023年10月4日,钱科卫的红色文化展览馆正式举行开馆仪式,县委党史办、县文广旅局、滨海中学,八滩中学以及市县新四军红色文化研究会、滨海港镇的相关领导出席,该馆同时加挂“滨海县红色教育基地”“滨海港镇党员教育示范基地”牌子,作为该镇党员教育核心阵地,旨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,传承红色基因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钱科卫在开馆仪式上激动地说,以“讲好红色故事、赓续红色血脉”为核心使命,通过实物藏品与历史文献,直观展现党的奋斗历程与革命精神,为党员干部及群众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。
2025年1月30日,钱科卫举行板桥钱氏革命先人事迹展,他同宋乃德儿子进行有红色底蕴的交流:科卫你好!我是宋齐生,我父亲是老阜宁县县长宋乃德,得知你个人举办板桥钱氏革命先人事迹展,我感到很欣慰,我们先人的革命精神得以传承祝科卫这次活动圆满成功,下次有机会我一定来板桥参观,感谢你弘扬老一辈的革命精神,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为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而奋斗,谢谢。这个在微信中的祝贺,更激发了钱科卫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热情。
讲好动人的“红色故事”,钱科卫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路途上,躬耕不息,孜孜以求。近年来,他开始把更多的精力聚焦在红色文化展览上。他先后到社区、学校以及外地的场馆里面布置了很多的展览,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展览了解中国红色革命历史。去年他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捐赠2万多元图书,同时策划举办了对下一代有教育意义红色文化展览,他主动联系镇关工委、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,通过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教育和引导,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;鼓励学生们在阅读中开阔视野、增长知识、陶冶情操,不断丰富精神世界,更加自信成长。多年来,为把这个红色展馆办好办下去,他不断丰富完善藏品,免费为参观者开放,又无偿提供讲解。
这就是钱科卫,一个普通的农民红色文化热心者,做着10多年红色文化的梦,不停地做着红色担当之事。他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收集整理各类历史资料、书籍,认真撰写学习心得;积极主动结识老同志,从老同志的革命经历中汲取材料,丰富滨海港镇的红色文化资源。2024年他应邀参加盐城市老干部交友会组织的周恩来总理逝世48周年缅思会,他还积极参加有关革命史的各类学术研讨会、纪念会。
如果说红色文化是时间长河里的灯塔,那么,钱科卫就是点燃群众心灯的那个人。钱科卫以赤子之心担当红色文化之责,今年,他正式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,他说,他用责任和担当,坚守着那份坚定的理想和信念,践行着入党的铮铮誓言,让自己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一面旗帜,深耕乡野阡陌间的精神原野,以润物细无声的坚守,让红色文化在滨海港镇这块红色土地上生根发芽。
发布于:江苏省启远网配资-配资杠杆平台-配资炒股网官网-线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